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特聘教授黃源協,從雲林濱海的海口囝仔到社工教父,他的生命歷程影響無數「有影響力的人」,專注學術理論驗證於社工實務,凝聚跨域機構與人才,日前更獲頒衛生福利部「三等衛生福利專業獎章」,這位學界的大教授在學生的眼中卻是位「樸實老爹」,帶著學生爬山、烤肉、喝咖啡,造就跨世代、跨領域的暨大社工人!
暨大人文學院裡有一處舒適的「人文咖啡」廳,這是黃源協擔任人文學院院長任內規劃的師生福利,將原本利用率較低的「國際會議貴賓休息室」,改造為帶有歐陸鄉居氣息的交流空間。黃源協的想法聽似簡單,卻又帶著哲理:「關係建立很難,而人跟人之間關係的連結靠著非正式交流影響更為久遠,社會工作是生命影響生命、以人為本的志業,平起平坐的同理對談,會比課堂上對下的傳道授業更為深刻!」
一位葉姓畢業生回憶,源協老師在社工學術界是「教父」等級的存在,但在課堂嚴父的形象外,有其細心的一面,啟蒙學生的過程不一定在教室裡,曾跟同學到老師家烤肉、還五、六點早起去登山,在翻轉香氣四溢的肉片與爬坡流汗喘息的分秒,黃源協老師發揮他循循善誘的功力,分享理論實務與涵養,師生之間暢所欲言,跨世代的對談能力,不僅黃老師,暨大社福學術領域多位老師也具備同樣的特質。
「老家在雲林四湖鄉,那是個很容易海水倒灌的小村,來個颱風,二樓變成地下室」,從黃源協口中談到自己家鄉海口人的苦。他自聯考考上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,一路苦讀並考上教育部公費留學,爾後取得英國新堡大學社會政策博士。
黃源協曾在年輕時候擔任過醫院社工,他指出,在那個沒有健保的年代,看到生病、受傷的遊民沒資源難以得到完善的診治;小孩得水腦症,弱勢家庭父母籌措不出醫藥費,他們失望無助的表情,這是一輩子忘也忘不了的回憶。因此,他當時就認為唯有研擬完善的社會政策與強化NPO組織,才能讓整個社會趨向公義。舉凡老人福利、社區工作、社區照顧及原住民社會工作等領域,都有黃源協在背後推動政策制訂、人才培育的身影。
「黃源協特聘教授撰寫過一系列社會福利相關教科書,成為社工師考試必讀經典。」暨大表示,近期黃源協教授獲頒衛福部「三等衛生福利專業獎章」是個肯定,到了耳順之年,他仍然積極投入NPO學程的經營,另因看見臺灣高齡化社會需求,又創辦長期照顧(LTC)碩士學位學程(在職專班),持續「影響有影響力的人」。
黃源協指出,暨大的地理位置,是發掘社會問題及實踐社會正義的絕佳場域,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、NPO學程及LTC學程的師資背景,有學術基礎,也有豐富的實務經驗,年輕人想改變社會,要有洞察力,要強大信念,要有彼此支援的神隊友,在這裡,你都能找到!
經濟日報報導連結: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723/6153730